> 文章列表 > 怎样形容藏族舞蹈的美

怎样形容藏族舞蹈的美

怎样形容藏族舞蹈的美

如何形容藏族舞蹈

阳刚一点的就是奔驰的骏马柔美一点的就是天山的雪莲花

藏族舞蹈的特点?

膝关节分别有连续不断、小而快有弹性的颤动或连绵柔韧的屈伸,而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重心移动,带动了松弛的上肢运动,使手臂动作多系附随而动,不能有丝毫的主动。藏族民间舞蹈形式是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其风格特点体现在舞蹈形象的刻画与伴唱曲调的旋律特征和歌词上;又因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而增添不同的色彩。

藏族舞蹈的名称?

有很多,这要看是什么舞蹈,有锅庄,六玄琴舞,卓,热巴,郎玛等等,有很多。。。。

藏族舞蹈元素?

“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教程

结束了藏族的基本动作,开始学习一些必学的藏族基本组合,一定要牢记哦!

藏族舞蹈有哪些经典舞蹈?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这种劳动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艺术的纪念。

怎样画藏族舞蹈服的简笔画?

1、第一步,先画一个扁圆形,然后再画一个站领子。2、第二步,再画上一个上半身。3、第三步,先再画两个短袖轮廓,一会还得修改。4、第四步,再画上腰带画偏大襟宽边。5、第五步,再画上两条素色的两个长袖子(舞蹈袖子)。6、第六步,再画好下裙,然后再画袖子口腰带上的花纹。7、第七步,上色修改,描重就行了。

怎样画藏族舞蹈服的简笔画

藏族舞蹈服的特点就是肥大宽松大襟长袖子要长于胳膊两倍左右平时多出的卷起跳舞时放下舒展飘逸潇洒自如男装粗狂豪放女装典雅下面就画画这款衣服的简笔画

形容太湖美舞蹈的词句?

闻有太湖名,十年未曾识。今朝得游泛,大笑称平昔。一舍行胥塘,尽日到震泽。三万六千顷,千顷颇黎色。连空淡无颣,照野平绝隙。好放青翰舟,堪弄白玉笛。疏岑七十二,山双山双露矛戟。悠然啸傲去,天上摇画艗。西风乍猎猎,惊波罨涵碧。倏忽雷阵吼,须臾玉崖坼。树动为蜃尾,山浮似鳌脊。落照射鸿溶,清辉荡抛扌雹。云轻似可染,霞烂如堪摘。渐暝无处泊,挽帆从所适。枕下闻澎湃,肌上生瘮□。讨异足邅回,寻幽多阻隔。愿风与良便,吹入神仙宅。甘将一蕴书,永事嵩山伯。

藏族舞蹈的舞蹈特征是什么?

特征:手臂摆动频繁,脚步动作干净利落,舞蹈风格明显。

赞美藏族舞蹈词语?

赞美藏族舞蹈的词语:莺歌燕舞,轻歌曼舞,凤歌鸾舞

藏族有什么舞蹈?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有:1.锅庄舞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3.踢踏舞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完善改进,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4.热巴舞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讲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扩展资料:藏族舞蹈的特点:“颤”、“开”、“顺”、“左

藏族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藏族舞蹈主要的种类1、锅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的《四土锅庄》处于领袖地位,马尔康又被称为锅庄的故乡,锅庄藏语为”果卓”就是圆圈歌舞的意思在2004年7月的首届嘉绒锅庄艺术节破基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长最壮观的锅庄队伍。主要以柔和的音乐,柔美的舞姿为主,道具主要以水袖为主,参与性、大众性舞蹈形式2、弦子——弦子藏语为”谐”富有歌唱性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巴塘弦子》处于领袖地位,男舞者手持藏弦琴,女舞者穿有水袖藏裙,舞蹈韵味十足,让人翩翩联想到巍峨的雪山3、踢踏——藏语称“堆谐”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的《甘孜踢踏》处于领袖地位,舞者脚穿藏式皮靴,按音乐的

赞藏族锅庄舞蹈的诗词?

1、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2、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

舞蹈的美用什么来形容?

载歌载舞舞姿优美婀娜多姿轻盈优美婀娜多姿、美奂美仑、美不胜收、眉目传神、韵味十足、神形兼备、舞姿妙曼、衣袂飘飘、身段优美、舞姿柔美

藏族舞蹈后踏步要求?

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第三基本步、抬踏步嘀、嘀嗒步、七下退踏步、退踏步。

藏族舞蹈梳什么头?

一般来说呢,藏族舞是用头饰的,把自己的头发藏在头饰里面若是没有的话,可以把自己的头发梳成很多小辫子,成年人的话辫子只扎一半然后把所有辫子的末端扎到一起

藏族舞蹈都有哪些啊?

藏族的舞蹈有:1.锅庄舞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3.踢踏舞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完善改进,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4.热巴舞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讲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藏族舞蹈叫什么?

一是“锅庄”,如同汉语“圆圈舞”之意;二是“弦子”,如同汉语“歌舞”;三是“热巴”,形同于汉语的“流浪艺人”。以上就是被称为藏族的三大歌舞。

藏族男子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藏舞》陈玉先绘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藏戏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

无锡青旅